陈祖德:知耻后勇,超越自我

来源 | 家训(ID:家训助手)
( 小香老师+V: Wjja52013143344 )

01

1960年6月,首次中日友谊赛在中国北京、上海、杭州三地举行,来访的日本代表团是濑越宪作名誉九段带队,团员包括当时日本棋界的两位“超级棋士”桥本宇太郎九段和坂田荣男九段,以及两位中坚高手濑川良雄七段和铃木五良六段,这个阵容显示出日本方面对中国棋界的尊重。中国方面出战的主力是以南刘北过为首的老一辈棋手,所有比赛以中国棋手受先的棋份进行。

比赛共进行了五轮三十局,中国棋手惨败,只取得2胜1和26负1未终局的成绩。坂田荣男在轻取当时中国最强的过惕生之后,倨傲表示:“对手只是受先还是无法抗衡的。”

这一年,少年陈祖德、吴淞笙也都参加了比赛,两人相继不敌濑川良雄,陈祖德还败给坂田一局。

1961年第二届中日围棋友谊赛,伊藤友惠老太太作为职业五段,代表日本围棋代表团参战,更是横扫中国当时顶尖棋手,八轮全胜,把南刘北过等中国老棋手杀得片甲不留,被中国棋界称为“国耻”。中国队总成绩5胜1和34负,5胜中有4盘赢的是业余棋手。

除了首届较为重视派出了实力阵容,往后的交流都不再派出最强实力选手,因实力太大,围棋日本九段不败的神话也流传开来,大陆围棋选手对这个传统文化的传承骄傲也感到无颜见祖,灰头土脸。

02

知耻而后勇,逆境更是要由勇者来奋力逆转,1963年,陈祖德就以一已之力改变历史。那一年,日本派出阵容强大的代表团访华。团长杉内雅男九段有“棋仙”之称。当时,在北海公园悦心殿内,19岁的陈祖德与杉内雅男对弈决战。

这场比赛被陈祖德称为“一生中最艰苦的一局比赛”。比赛开始后,一向势如破竹的杉内惊讶发现,他难以在中盘建立优势,而中盘战斗则是陈祖德的强项。杉内屡屡避开陈祖德的进攻,双方精力耗尽、时间耗尽,双双进入残酷的读秒。杉内也意识到读秒是自己最后的救命稻草,使出浑身解数,陈祖德则保持了惊人的冷静,最终,杉内经受不住紧张的气氛,走出俗手。比赛进行了10个小时,此时双方均已疲惫不堪。杉内沉着脸,凝视着棋盘许久才说道:“我认输。”

那一年,陈祖德,19岁。凭一已之力,打破神话。

陈祖德的姐姐,著名报告文学作家陈祖芬说,人在世上,就该留下脚印。作为弈者,陈祖德给棋界留下的印记就是他在棋盘上推行的“中国流”,近半个世纪长盛不衰。

res02_attpic_brief.jpg

03

陈祖德,上海人,祖籍浙江宁波镇海。祖父陈济成为中国首倡幼儿教育的教育家,外祖父陈端志是著名历史学家。陈祖德的父亲陈一冰,为上海三林中学语文教师。

陈祖德家族有胃病史,导致其30多岁即胃癌病发,但不可思议的是,他仍是这场棋局的胜者。在与病魔对抗的32年里,他仍然著述了《超越自我》这样的名著,直到68岁,胰腺癌这个夺走他父亲生命的恶魔也向他袭来,虽然大师终于倒下,但这份坚毅与关怀后辈的情怀,却让人更加敬仰其战士般的品格与先行者的高大人格魅力。

04

棋如人生,人生如棋。这是陈祖德时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。陈祖德在讲棋时首先讲的就是“学下棋首先要学做人”,只有宠辱不惊,能进能退,方能应变自如。下围棋首先要有一个平常心,淡看胜负,其实这和做人是一个道理,就是任何事情不能贪得无厌。

  在陈祖德作为棋手的年代,日本围棋占据着主导地位,在布局方面,其他棋手通常只能采用“日本布局”,这为陈祖德超越日本棋手造成了极大障碍。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,陈祖德通过认真钻研学习,最终开创了“中国流”布局。用陈祖德自己的话来说:要想获得成功,就永远不要只学别人,而是必须要有自己的风格。要想成为真正的“家”,就只有开拓自己的路,学习别人的精华,结合自己的特点,要创新,这样才能将主动权掌握在自己的手中。

t01fec0f84515152a57.jpg

有人把陈祖德誉为新中国围棋的脊梁,这话毫不为过。而其奋勇争先,打破神话,超越自我的行为,更是鼓舞了一代中国人,在这一点上,他已经远远超出了围棋运动这个范畴。超越自我,更是体现了中华文化里自强不息的核心。

这世上没有什么事是容易的,面对困境时,更要发奋前行,拥有前进的勇气,才是一切得以继续的前提。

05

“人生在宇宙中是那样短暂,不要说30多岁,就是100多岁、300多岁,不也是一刹那。从这点来说,生命是短促的。真正明白了这一点,就不再哀叹生命的长短,而只着眼于人生的价值。” 

—— 陈祖德

超越自我近乎于道。在奋斗这件事上,家长要坚持宣传,长期熏陶孩子,可以的话更要以身作则示范鼓励。认同了克服艰难、自我超越这些精神品质的孩子,在人生的旅途中将可以走得更高、更远。